福建師范大學歷屆省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| ||||||
序號 | 屆別 | 年份 | 獲獎等級 | 成果名稱 | 主要完成人 | 主要完成單位 |
1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一等獎 | 堅持改革,努力提高基礎課《高等代數》的教學質量 | 陳昭木、黃洛生、鄭金榮 | 數學與信息學院(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) |
2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一等獎 | 交際法英語教學實踐與研究 | 宋順齡 | 外國語學院 |
3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建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礎寫作教學體系 | 林可夫等 | 文學院 |
4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實行中期選拔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| 陳一琴、鄭鍬 | 福建師范大學 |
5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高師音樂(手風琴)教學的綜合改革 | 李未明 | 音樂學院 |
6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《中國自然地理》教學思想的變革 | 趙昭昞 | 地理科學學院 |
7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初探 | 張其昌 | 生命科學學院 |
8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啟發式教學與能力的培養 | 李祖光 | 地理科學學院 |
9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人體生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 | 張世靜等 | 生命科學學院 |
10 | 第一屆 | 1989 | 省二等獎 | 新形勢下學前教育專業的改革和建設 | 丁慧韻等 | 教育學院 |
11 | 第二屆 | 1993 | 省一等獎 | 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研究生 | 陳征、駱焉名、陳惠如、嚴正、郭鐵民 | 經濟學院 |
12 | 第二屆 | 1993 | 省一等獎 | 創建具有高師特色的寫作學系列課程 | 林可夫、孫紹振、葉素青、顏純鈞、潘新和 | 文學院 |
13 | 第二屆 | 1993 | 省二等獎 | 物理化學課程建設 | 黃俊、張永祥、池西書、柯德秀、魏健美 | 化學與化工學院 |
14 | 第二屆 | 1993 | 省二等獎 | 衛星電視教學成果《外國文學》歐美文學部分 | 李萬鈞 | 文學院 |
15 | 第二屆 | 1993 | 省二等獎 | 英語視聽說教學 | 吳翠玉、黃光林、潘培忠、陳巧鶯 | 外國語學院 |
16 | 第二屆 | 1993 | 省二等獎 | 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努力提高師范生素質 | 鄭鍬、黃夢熊、鄭鷹、李玉年、黃杰 | 教務處 |
17 | 第三屆 | 1997 | 省二等獎 | 實行教學、實踐、科研相結合深化高師公共教育課程教改 | 余文森、王永 | 教育學院(教師教育學院) |
18 | 第三屆 | 1997 | 省二等獎 | 高師體育課程教學“主副項制”模式的研究 | 林淑芳、吳燕丹、郭可端、江邦景、鄭永華 | 體育科學學院 |
19 | 第三屆 | 1997 | 省二等獎 | 高師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體系的開拓與建設 | 吳子文、郭躬德、鄭鷹、黃旭明、姚志強 |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|
20 | 第三屆 | 1997 | 省二等獎 | “中國古典文學”課程改革探索 | 陳慶元、郭丹、陳定玉、何云麟 | 文學院 |
21 | 第三屆 | 1997 | 省二等獎 | 《中學物理教學法》課程的改革與建設 | 章鎮、陳峰、張志忠、王緯陳、朱瑞榮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22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一等獎 | 高師地理專業地理教育學課程建設及其主干課程改革 | 袁書琪 | 地理科學學院 |
23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二等獎 | 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| 黃漢升、季克異、梅雪雄、陳俊欽、許紅峰、洪泰田、林取用、余圭康、陶玉萍 | 體育科學學院 |
24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二等獎 | 面向21世紀高師物理實驗“階段化、單元化、現代化”新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| 黃志高、賴恒、李暉、張志忠、李永森、徐永、賴發春、林發銀、瞿燕、雷晉萍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25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二等獎 | 高師公共教育學科整體性教改探索 | 余文森、葉一舵、邱永渠、王東宇、連蓮 | 教育學院 |
26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二等獎 | 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深化高師物理教學法課程的改革 | 陳峰、丁革民、程思岳、林為炎、張先增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27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二等獎 | 適應高技術發展需要的新課程設置及學分制改革 | 莊興無、姚志強、吳文芳 |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|
28 | 第四屆 | 2001 | 省二等獎 | 古代文學系列課程與系列教材建設 | 陳慶元、陳定玉 | 文學院 |
29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一等獎 |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| 黃志高、賴恒、賴發春、盧宇、林發銀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30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一等獎 | 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,推進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 | 李建平、李建建、陳征、郭鐵民 | 經濟學院 |
31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一等獎 | 面向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高師公共教育學科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 | 余文森、葉一舵、連榕、諶啟標、黃愛玲 | 教育學院 |
32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一等獎 | 高師音樂教育本科專業部分主干課程教材建設 | 王耀華、葉松榮、張錦華、馬達、孫麗偉 | 音樂學院 |
33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一等獎 | 集中優勢教學資源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——文學院教授團隊本科教學管理模式探索 | 譚學純、陳慶元 | 文學院 |
34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一等獎 |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,深化中學物理教學論系列課程的改革 | 陳峰、鄭淵方、張先增、黃樹清、廖伯琴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35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我省高等教育第一部地方史教材——《福建史綱》(教材) | 汪征魯、林金水、謝必鎮、林國平、唐文基 | 社會歷史學院 |
36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電子信息類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教育教學實踐 | 蔡聲鎮、吳允平、蔡堅勇、吳怡、蘇偉達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37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加強素質教育,培養實踐動手能力 | 邱永渠、蘭玉清、徐華芬、范啟華、余培雄 | 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、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|
38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《教育測量與評價 》(教材) | 黃光揚 | 教育學院 |
39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本碩銜接的旅游規劃類課程建設 | 鄭耀星、謝紅彬、林紹華、儲德平、甘萌雨 | 旅游學院 |
40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新世紀高師院校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| 張華榮、張國、楊強、林玉妹、黃茂興 | 經濟學院 |
41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旅游管理專業加強理工科素質培養的方案 | 袁書琪、魏守珍、彭俊芳、黃民生、戴文遠 | 旅游學院 |
42 | 第五屆 | 2005 | 省二等獎 | 《中國古代史》課程建設創新試驗成果 | 胡滄澤、戴顯群、徐心希、徐六符、羅慶泗 | 社會歷史學院 |
43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一等獎 | 漢語史系列課程的傳承與創新 | 馬重奇、林志強、徐啟庭、王進安、陳鴻等 | 文學院 |
44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一等獎 | 我校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構建、教材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探索 | 余文森、連榕、洪明、諶啟標、王東宇 | 教育學院 |
45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二等獎 | 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驗中心建設的實踐 | 陳寅山、唐良華、張彥定、黃義德、吳若菁、、劉劍秋、楊民和、黃浩、俞如旺 | 生命科學學院 |
46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二等獎 | 跨文化交際研究 | 林大津、謝朝群、尤澤順 | 外國語學院 |
47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二等獎 | 以化學為基礎的多學科實驗教學平臺建設與實踐 | 林深、顏桂煬、王世銘、余萍、陳建新 | 化學與化工學院 |
48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二等獎 | 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改革探索 | 郭丹、陳節、程思岳、范新民 | 文學院 |
49 | 第六屆 | 2009 | 省二等獎 | “三進互動”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、改革與創新 | 林旭霞、杜力夫、李炳安、張文鋒、李溢明 | 法學院 |
50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基于現代遠程教育的中小學教師混合型繼續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| 程思岳、范新民、陳建平、陳明鏗、侯旭輝、鄭 萍、陳良沂、卓 靜 | 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、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|
51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留學生漢語綜合能力培養和提高的“三位一體”模式 | 林新年、陳 晟、蔡明宏、蔡建豐、黃 彬、張瑩瑩、林琳琳 | 海外教育學院 |
52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基于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學習的教師教育課程課堂教學改革 | 余文森、連 榕、洪 明 | 教育學院 |
53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探索研究型教學模式 培養經濟學創新人才——基于國家經濟學基地的實踐 | 李建建、黎元生、蔡秀玲、陳曉楓、王 盛 | 經濟學院 |
54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以實踐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 | 郭躬德、嚴宣輝、陳黎飛、楊守輝 |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|
55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類專業分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| 李永青、周哲彥、蘇維鋼 |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|
56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地方高校地理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探索 | 陳松林、謝錦升、林 芳、李守中、陳興偉、伍世代、朱 宇、楊玉盛 | 地理科學學院 |
57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一等獎 | 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教學資源(文獻信息)共享平臺建設 | 王健、蕭德洪、湯德平、方寶川、林熙陽、林丹紅、梁勤、江一平、陳鼎寧、汪敬欽、黃建銘、蔡鴻新、劉麗君、郭毅 | 福州大學、福建師范大學、福建農林大學、福建中醫藥大學、福建醫科大學、福建工程學院、閩江學院、福建江夏學院 |
58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地方師范院?;瘜W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| 林 深、楊發福、鄭柳萍、陳建新、肖秀峰、胡志剛、許利閩、王世銘 | 化學與化工學院 |
59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“交際研究型”英語專業學科體系建設研究 | 林大津、毛浩然、虞秋玲、廖秋玲、林 斌 | 外國語學院 |
60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重技能 強特色 推進中學物理教育協同創新 | 鄭志強、黃樹清、林 欽、鄭淵方、賴 恒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61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構建“全過程-分階段”科研訓練體系,提升地理學理科基地人才科研創新能力 | 曾從盛、王曉文、楊玉盛、李守中、陳松林、陳友飛、陳興偉、戴文遠、林廣發、王 彬、吳 勇、曾宏達 | 地理科學學院 |
62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“做中學,產學合作和國際化”工程教育改革戰略下的CDIO軟件人才培養模式 | 鄭小建、姚志強、吳 獻、王建文、丁雪梅 | 軟件學院 |
63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大學二級學院本科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與探新 | 連 榕、余文森、洪 明 | 教育學院 |
64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“教產研一體化”模式與“三教”體系協同提升生物工程人才培養質量 | 陳必鏈、李 敏、楊民和、王明茲、黃建忠、黃鷺強 | 生命科學學院 |
65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讓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感悟歷史 | 葉 青、林國平、鄭士璟 | 社會歷史學院 |
66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閩臺高校聯合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模式研究 | 鄭耀星、儲德平、游 上、林紹華、姜 倩、趙 航 | 旅游學院 |
67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以構建“五個一”為目標的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與實踐 | 張彥定、唐良華、黃義德、黃 浩、俞如旺、陳寅山、陳必鏈、黃碩芩 | 生命科學學院 |
68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光電信息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和人才培養 | 邱怡申、吳 怡、王 敏、蔡堅勇、李 暉 | 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|
69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大學物理實驗精品課程系列教材(教材) | 賴 恒、鄭衛峰、陳水源、賴發春、黃志高、馮卓宏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70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服裝設計圖人體動態造型模板 | 郭慶紅 | 美術學院 |
71 | 第七屆 | 2014 | 省二等獎 |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效性探索 | 俞歌春、李湘敏、陳 志、俞 志、鄧翠華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
72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特等獎 | “一體兩創三應用”新能源工科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林應斌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73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特等獎 | 提煉教學主張 提升教學品質——促進中小學名師專業成長的福建經驗 | 余文森 | 教育學院(教師教育學院) |
74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一等獎 | “三位一體、分層遞進”: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 | 李建建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
75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一等獎 | 學前教育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創新與推廣 | 吳荔紅 | 教育學院(教師教育學院) |
76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一等獎 | “五微五陣地”: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創新與探索 | 陳志勇 | 福建師范大學校團委 |
77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一等獎 | 大學生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 | 林志強 | 文學院 |
78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二等獎 | 構建“五位一體”實踐教學體系,提升經管類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| 黎元生 | 經濟學院 |
79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二等獎 | 地理教育碩士生任教能力全過程培養體系的創新構建 | 劉恭祥 | 地理科學學院 |
80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二等獎 | 名師實驗班——卓越教師人才培養改革的創新實踐探索 | 余文森 | 教育學院 |
81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二等獎 | 巴金研究專題:新傳媒時代專業選修課的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 | 辜也平 | 文學院 |
82 | 第八屆 | 2017 | 省二等獎 | 立足學科特點 著力路徑創新——校地協同促進中學物理教師專業發展新模式探索 | 陳祖標 | 物理與能源學院 |
83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特等獎 | 大格局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創新的探索與實踐 | 潘玉騰 | 馬克思主義學院 |
84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特等獎 | 體育學研究生“五位一體”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| 方千華 | 體育科學學院 |
85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特等獎 | CTCP一體化的師范生素養與訓練體系構建 | 余文森 | 教育學院(教師教育學院) |
86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特等獎 | 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課程構建與實踐探索 | 丁海東、林 菁、李春芳、游兆菁、何玉珊、曾淑娥 | 教育學院(教師教育學院) |
87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一等獎 | 構建中外融通的國際漢語教師培養體系,造就適應國別化教學的優秀人才 | 林新年 | 海外教育學院 |
88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一等獎 | “3+1”應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| 楊垠紅 | 法學院 |
89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一等獎 | 福建省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推進機制的研究與實踐 | 福建省高校在線教育聯盟 | 福建師范大學 |
90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二等獎 | 地方高校優勢學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——基于生態與地理學科的深度融合 | 楊玉盛 | 地理科學學院 |
91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二等獎 | 創新能力導向的研究生案例教學改革 | 洪明 | 教育學院(教師教育學院) |
92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二等獎 | “三臺融合”——高校通識美育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| 陳志勇 | 福建師范大學 |
93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二等獎 | 校企聯合培養翻譯碩士的模式構建 | 岳峰 | 外國語學院 |
94 | 第九屆 | 2018 | 省二等獎 | 網絡工程專業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資源開發推廣 | 郭躬德、嚴宣輝、黃旭明、葉阿勇、陳志德 | 數學與信息學院(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) |